|
发表于 2011-12-30 01: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四二年一月,我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挫日军于同古,败日军于仁安羌,因解英军之危,深博同盟诸国好评。同年四月,日本在本土遭遇盟军轰炸后,为掩饰失败,安定国内人心,乃集结了十万兵力,发动了浙东攻势。我军在逐次予进犯日军以打击后,乃向敌后转进。俟浙赣全线均陷敌手,我军立于八月进行全线反攻,取腰斩日军之战略,遂连续收复失土,敌乃仓皇撤退。“纵观此次战役敌军以十余万之众,原图永占我东部沿海各地,以掩饰其败症并削弱其本土上空之威胁,卒至损兵折将败相益彰,计划被我完全粉碎。且敌此次使用部队达十余单位之多,其东拼西凑力量枯竭之情形可以想见,其崩溃实已不远。”1 k, l6 f/ l; g2 O( ~) @
* ?9 k7 f5 D ^. ^ 一九四三年五月,日军纠结十一万兵力向鄂西长江三峡进犯,企图西叩重庆门户,逼迫我最后之屈服,以便专对英、美作战。我第六战区孙连仲部约十一个军,遂逐次抵抗,并在蒋介石特颁手令于石牌守军,命令固守要塞聚歼倭寇之后,石牌守军乃一面收缩,一面诱敌,俟敌过鲜阳关,猛犯要塞之时,即顽强反击,予敌以重创,日军攻势顿挫,全线崩溃。我军立不分昼夜予以追歼。至六月中旬,除藕池口一地被日军占据外,全部恢复原态势,是役毙、伤敌三万余人。
# w/ H. Z& m9 C. h0 u8 Q" }2 l, a* X) V, c: I
同年十一月,于鄂西会战中挫败的日寇,为截断我军川、鄂、湘间之联络,掌握洞庭湖之全部资源,占据我湘西北之门户常德,打破我反攻准备,遂纠结十万兵力自十一月二日始,以第一一六师团进犯常德,第三师团趋桃源,第六十八师团进德山,第四十师团侵汉寿。因我军猛烈抗击,日军不能得逞,遂复转西攻,陷石门,沛县,径趋桃源,其左翼亦由安乡攻占汉寿,围攻常德。我余万程师遂与之激战十余日,并偕赴援的第九战区四个军,于十二月八日收复常德。第六战区各部也转取攻势,先后收复南县,安乡,沛县,淞滋,公安等地。十二月底,尽复战前态势。( P# b5 W3 L$ A% M4 u
. Q0 d7 f9 m1 E/ j W1 b
一九四四年初,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缅边境、即缅北进行反攻,全歼日军两个师团,重创日军两个师。同年春月,我为打通中印公路,始以驻印军指挥官郑洞国率新一军、新六军反攻缅北,越崇山峻岭,进击新平洋,与日军战于太白家。三月五日,克孟关,后又克孟拱,密支那,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同时,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亦指挥五个军强渡怒江,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叠克日军坚固据点龙陵、腾衡,直捣畹町。至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我滇西军与驻印军会师芒友,完全打通中印公路,旋协同盟军收复了缅北。7 Q/ p! C7 g, B" {
! o9 J7 }7 b0 s. F3 S4 |2 M a% e) I 一九四五年后,针对日军欲确保平汉南段交通,破坏我陕南豫西空军基地的阴谋,我第五战区和第一战区在与日多次激战、逐次消灭日军后,又协力反攻,先后收复南彰、襄阳、樊阳,反攻老河口,既击溃由鄂北前进的日军,又于西峡口、长水镇各地阻击了豫南日军的西进。作战七十二天(三月二十一日至五月三十一日),毙敌一万五千七百六十人。之后,湘桂的日军为巩固湘桂和堵死粤汉路交通,并作阻止我反攻准备,竟于全县、东安、邵阳、湘潭各地集结八万兵力,于一九四五年四月初分兵三路进犯湘西。我第四方面军王耀部遂于武岗、江口、新化一带予敌以坚决抵抗,并挫日军于雪峰山。第十集团军王敬久部则于宁乡、益阳一带阻击由湘潭前进的日军,牵制其行动。第三方面军汤恩伯部则进出武阳关攻击日军侧背,并于五月八日在我空军支援下造成钳形攻势,将日军分别包围,予以歼灭。6 r; K9 l- h6 a6 V+ w
4 V" O! t1 |; w0 U& ^8 f 日军经湘西会战的挫败,遂一蹶不振。是时,盟军已攻占琉璜琉球群岛,日本本土日形危急,蒋介石乃下令开始东南战场的反攻。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出都阳山脉,夺取邕宁;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一部沿柳宜路直取柳州,主力沿桂穗路越城岭山脉攻略桂林,日军望风披靡。我军乃于五月二十七日克邕宁,继之收复柳州、桂林诸重镇,向东南收复失地七百余公里。不数月后,日本终于无条件投降,中国终于战胜其侵略。由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国民党和蒋介石所坚持领导的、长达十四年之艰苦卓绝的伟大卫国战争,终于成为我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骄傲。本章前言所引的美国历史学家易劳逸的“公道”话,实在是从根本上揭穿了那些 “墙倒众人推”者的说谎,从而深刻地表明了“世有公论、史亦终有公论”的这一天。+ T% Y, \ y3 f) p: Z% Q& V
& H, K, f. a+ o. W% M3 S5 J
一九八九年以后,正处于全面历史反思中的中国大陆学者们终于开始放胆说道: “广大国民党爱国官兵是热血抗战,前仆后继,给日军的进犯以极大的消耗,直至争取抗战的胜利……在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民族战争的战场上,这些国民党官兵的有血气的表现,是可敬可佩的……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 x. N$ c! x* M 历史与人民永远地记住了他们。向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军将领致敬!向所有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战士致敬! 张自忠上将 李家钰上将 郝梦龄上将 唐淮源上将 陈安宝上将 王甲本中将 武士敏上将 冯安邦上将 佟麟阁上将 吴克仁上将 黄梅兴中将 蔡炳兴中将 张本禹少将 梁鉴堂少将 姜玉贞中将 杨 杰少将 刘家麒中将 郑廷珍中将 庞汉木贞中将 秦霖中将 官惠民少将 刘眉生少将 吴继光少将 夏国璋中将 饶国华上将 萧山令中将 朱 赤少将 高致嵩中将 姚中英少将 李兰池少将 易安华少将 司徒非少将 刘震东中将 王铭章上将 范廷兰少将 杨 怀少将 刘桂五中将 陈钟书中将 扈先梅少将 周 元少将 李必蕃中将 杨家骝少将 范筑先少将 徐积璋少将 李国良中将 张胥行中将 王禹九少将 唐聚五少将 马玉仁中将 钟 毅中将 燕鼎九少将 张雅韵少将 蒋志英少将 谢晋元少将 王竣中将 梁希贤少将 陈文木已少将 寸性奇中将 陈忠柱少将 金崇印少将 石作衡中将 赖传湘中将 李翰卿中将 朱世勤中将 戴安澜中将 王风山少将 胡义宾少将 周 复中将 彭士量中将 许国璋中将 孙明瑾中将 卢广伟少将 王剑岳少将 陈济恒中将 史蔚香复少将 齐学启少将 高志航少将 张数桢少将 尉迟凤岗少将 吴国璋少将 庞泰峰少将 赵锡章中将 方叔洪中将 萨师俊上校 毛岱钧少将 胡文臣少将 赵渭冰少将 邹慕陶少将 黄启东少将 林英灿少将 郑做民中将 张 敬少将 刘世焱少将 朱实夫少将 吕旋蒙少将 除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一九三三年长城抗战 —— 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w, O( c% ]! Z
; a; s/ f8 m. i5 ?
二战中被中国军队击毙的日军数目-----日本军人出国作战死亡的总数, 减去在太平洋战争中死亡的人数,得到的就是被中国军队消灭的人数,即:一百九十八万四千日军死在中国战场。
, Y2 _. }% C) S( b 根据中华民国国防部保存的史料,共有二百零六位国军将领在抗战中捐躯。从如此多的高级将领牺牲在与日本军队的正面战斗中,可以推测阻击日本军队的艰难激烈程度。 根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血祭太阳旗》一书(该书的许多资料都是从日本方面的文献直接翻译的),在华毙命的日军将领共有一百二十九名,其中大部分是被击毙的。被八路军击毙的有三个,包括阿部规秀中将。 要知道,日本当时是世界一流军事强国,装备的精良,训练的有素,远远非中国军队能够相比。但是,竟然有那么多的高级将领战死在国民政府军队手中,可见中国国民政府军队以血肉之躯抵抗之英勇,战斗之惨烈。 在抗战条件最为艰苦的1944年,仍有如下的日军将领被中国国民政府军队击毙:4月19日,陆军中将下川义忠在湖北被击毙;6月1日,陆军中将横山武彦被击毙;6月10日,日军的木村千代太中将在河南被地雷炸死;在7月21日,和尔隆基少将在长沙会战中,被飞来的炮弹炸死;7月23日,大桥彦四郎少将在湖南作战时被击毙;8月6日,志摩源吉中将战死在衡阳城下;8月20日,大西洋少将在空战中被中美联合空军击毙。 国军高级将领在抵抗日本的“一号作战”中,竟然有九位将军壮烈牺牲,他们是李家钰将军、陈绍棠将军、周鼎铭将军、王剑岳将军、王甲本将军、阚为雍将军、陈济恒将军、史蔚馥将军和吕邡蒙将军。同期在其他地方牺牲的还有吕广伟将军和张景南将军。有的将军虽然没有战死,但是仍然可歌可泣,例如衡阳保卫战就非常壮烈。在所有援军被日军击退的情形下,方先觉率领的第十军坚守了四十多天,全军绝大部分伤亡,无一退却。在日军突入衡阳城以后,国军逐街逐户进行防守时,方先觉给蒋委员长拍发了如下电报:“敌人今晨由城北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军伤亡殆尽,刻再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绝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此战役令日本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伤亡一万九千多人,几个将军战死,连参加此战役的日本军人都佩服方先觉等中国将士的献身精神。 关于日军在中国的伤亡人数,各种记载不一致。何应钦在他的《八年抗战》中,记载日军在华的死伤人数是二百四十一万八千零二十八人,其中死亡四十八万三千二百零八人,受伤的是一百九十三万四千八百二十人。何应钦的数字很谨慎。 黎东方教授是现在海峡两岸都接受的著名史学家,他所用的日军在华伤亡的数字,没有用国民党的统计,也不用中共的统计,而用日本陆军部的部分统计,这就避免了政治宣传的夸大缩小的可能。关于日军死伤总数,黎东方说:“伊藤正德在他的《军阀兴亡史》中,列了七十八万九千三百七十人,作为在华日军的死伤总数。他不曾把桂黔会战和湘鄂赣会战的日军死伤人数包括进去。倘若包括进去,则在华日军死伤人数总数可能超过八十万人。”他根据日本统计的日军伤亡数字,但是只有几次具体战役,材料不够。 北京中央编译局根据日本的数字,在《血祭太阳旗》的最后有“侵华日军伤亡统计表”,从1931年开始,每一年的伤亡数字如下: 时间(年) 伤(人) 亡(人) 1931 4,800 3,000 1932 1,800 1,500 1933 2,400 2,100 1934 1,000 800 1935 2,700 1,900 1936 2,500 2,700 1937 170,000 160,000 1938 240,000 250,000 1939 88,000 57,000 1940 103,000 83000 1941 113,000 68,000 1942 76,000 27,000 1943 123,000 77,000 1944 158,000 147,000 1945 86,000 74,000 总计 1,172,200 1,055,000 将以上伤和亡的数字加起来,就是二百二十二万七千二百人。显然,何应钦和黎东方的数字比这都太小! 2 a* r: f2 w; Z
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大年教授,他引用的数字是:一百九十八万四千日军死在中国战场。他是利用日本军人出国作战死亡的总数, 减去在太平洋战争中死亡的人数,得到的就是被中国军队消灭的人数。这个数字与上面提到的日本人的数字相差不大,也就是被中国军队击毙的日军人数实际上是两百万人。6 W( k0 g( K: y0 I7 g
. J* U( ~/ f# [% F6 g
中国抗战史上应该有国民党厚重的一笔
) E- X9 L( S) m- y
# ]2 M" D( g, s7 K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国如何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实际上是在向世界显露当今大陆的政治形象和政治胸襟,是一种国力和实力的体现,更是彰显大国风采之时。六十年一个甲子,一个轮回,经历那段历史的人日见故去,那段历史日见成为尘封,党争的硝烟也已经越来越远。因此,给人一段真实的历史就极为必要。8 J5 B* W) K; T8 x
但是,在已公布的历史中却存在着很多不符合史实的地方。
0 W4 L3 j' u8 u6 J5 [2 j P
* S3 |: R( R: I! E; _" K b 比如在历史教材中,gcd的抗战史处于主要地位,国民党则居于次要地位。然而,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在我看来,未必如此。3 ?* L& m, e5 [3 Y l |; t
- g: D8 m+ s! y' R4 e0 R( h
首先,从双方牺牲的高级将领数量来比较:1在抗日战争中,按照大陆的说法,自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6月,国军中少将以上的将军,共牺牲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而国民政府的何应钦则说是206位将领。无论是一百还是二百,都已表明战将伤亡惨重。如果不是积极抗战拼死抵抗,怎么会如此惨烈?在gcd人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仅有左权将军和彭雪枫将军(左权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彭雪枫为新四军的师长)。仅凭这一点就说明了国民党军决不是处于从属地位。
! S; Y: r6 U. j+ t1 @- r 4 y" o! \. ^0 B0 g* [: G, i
其次,从抗击日军的数量和地域来看,国民党军的贡献则远远要大于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军的对日战场是主战场,抗击着大部分的日军。仅从歼灭日军的数量来看就超过一百万,而八路军新四军歼灭日军和伪军共计五十几万。国民党军在除西北以外的广大地区抗击日军,而八路军、新四军只是占据华北和华中等地区,只是局部战场。国民党军在一次战役中歼灭日军的数量可以达到上万人(不少为日军精锐部队),如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而gcd的军队聊以自慰的平型关大捷只不过是歼灭一千多人的辎重部队。
w$ ?: y5 ?' i2 F/ Z" z- q
( ~& r" o$ U" b% ~! e& Z 再次,抗战胜利对日受降之时,中国的代表是国民党军总司令何应钦,而不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很多日军拒不接受八路军、新四军的受降只向国民党军投降就很说明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