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汐潮级潜艇(日文:ゆうしお型潜水舰,英文:Yūshio-class submarine,又称:夕潮级),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一型常规动力多用途攻击潜艇,是日本二战后第二代采用水滴型的潜艇,是涡潮级潜艇的后续改良型。
9 N: T+ `! O1 A5 v7 a9 J4 J" b, {7 c
SS—580“雄潮”号,属于夕潮级,TAKESHIO意为欣赏大潮水涌动时壮丽雄伟。
0 e* E/ J4 T$ \! A5 ?" [
: E+ d8 `+ e3 f0 ~8 r该级艇在基本构型特征与涡潮级类似,都是双壳水滴型艇体、单轴五叶螺旋桨、十字尾舵与艇艏水平舵位于指挥台围壳上,但在武装系统、艇体材料上进行了改良,吨位也较前加大。, r: P; u5 i+ x( b4 }& u; w- N
- |& f7 C# M) z$ p3 \
该级艇首艇1976年在日本三菱重工开工建造,1979年3月29日下水,1980年2月26日服役,至1989年共建造了10艘,由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分别建造;1999年至2006年,本级艇在陆续完成除役或转换成训练用潜艇后,由次型春潮级潜艇逐一取代。9 H7 B# u! ]; a, f! N2 y
5 Z: }$ v# D' k
二战时期,日本“疯狂”建造潜艇艇,截至1945年8月,共造了190艘潜艇。二战期间,日本潜艇战沉了135艘,剩下的55艘战败投降。但是潜艇制造、使用经验和教训却得以积累下来了,之后依靠着美国援助和自身基础,二战后的日本造船、特种钢材、流体动力学、声呐技术、电子和火控技术都走在世界前列。, _; B( r) [+ f3 f
% b* e' A* }$ i5 z' b
1955年8月,美国租借给日本1艘小鲨鱼级潜艇SS-261“斑革鲀”号,被命名为SS-501“黑潮”号,这为日本独立设计建造战后现代潜艇奠定了基础。之后1955年至1960年6月日本建成服役了用于技术测试的SS-511“亲潮”号。1962年,日本建造了两艘早潮级潜艇,并且编成海自第一个潜艇单位,即第一潜水艇队。1963年,两艘小幅修改后的夏潮级潜艇服役。 [7] 这些潜艇都是近岸潜艇,由于日本是西太平洋第一岛链,西方最靠近苏联海参崴的据点,因此作为防堵苏联庞大潜艇部队进入太平洋的第一线,成为冷战时代美国反潜体系之下的战略目标。因此1965年3月,日本首艘大型远洋潜艇SS-561“大潮”号服役,之后经过改进建造了四艘朝潮级潜艇。
/ B5 T2 ]" p$ g0 }$ y+ I5 W. O$ i5 u& B6 g1 e
1960年代,美国展开一波潜艇构型的革新风潮,1959年开始建造服役的长颌须鱼级常规潜艇是全世界第一个开创水滴型、单轴、十字尾舵现代化构型潜艇,1960年服役的实验性核潜艇USS Tullibee SSN-597白鱼号又开创性的使用了艇首AN/BQQ-1球阵声呐。同一时间,日本防卫厅技研本部也着手开始研究水滴构型。
( b- f4 `% f6 R, r7 o! x% ]* k2 k. E6 n* [9 p' s, t" u* L
1971至1978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建造了七艘涡潮级潜艇,这是当时全世界最新锐、划时代的柴电攻击潜艇,拥水滴型艇体、艇艏大型整合声呐阵列等崭新技术。20世纪80年代前,海上自卫队对潜艇的拥有量的目标是14艘,但是日本没有使涡潮级独领风骚而裹足不前,而是遵循“研制、生产、服役”的三步曲,着手性能更先进的潜艇的研制。因为涡潮级尚有部分性能还不理想,如安全潜深偏低,作战系统不够先进等;再者为了缓和潜艇的研制、生产、服役周期很长与现代化科技发展迅猛这一矛盾,隔一定时间研制一级新艇,以使科技精华集于一身从而跟上时代;最后也是适应和平时期有限防务的需求。4 Z1 u: U/ _8 Q" L& s
' m. T$ b& ?. J: i# a1 b3 n
建造沿革
( Y1 U' F8 [; p+ k3 H4 g8 R3 D5 o# ^1 G
1973年,日本海自着手涡潮级的后续改进型的设计。1975财年,日本海自决定建造汐潮级。1976年12月21日,汐潮级首艇SS-573“汐潮”号在日本三菱重工神户造船所开工建造,1978年5月9日2号艇SS-574“望潮”号在川崎重工船舶海洋公司神戸工场也开始建造,之后建造工作由三菱重工与川崎重工平均分摊,依照先后顺序轮流建造,1980至1989年以每年服役一艘的进度总共建造10艘。2 ~: y0 D0 Z7 R2 L5 G
, Z" m- l8 Z- B$ U W
汐潮级建造的十年之间,电子科技的进步相当迅速,导致汐潮级早期型与后期型在装备上有不小的差别。因此10艘汐朝级大致分为两批,前四艘SS-573至576为基本型,后续六艘SS-577至582则是改良型,无论装备、艇体材料都有不少改进。
/ H( Q u0 f. N2 i9 G4 j' S n/ H6 P8 }# k4 ^
服役历程
1 h9 I, p' |0 G
% A! r t8 y( X9 w7 `( f1990年代后期,汐潮级潜艇虽然经过近20年的生涯,汐仍然是亚洲最精良的柴电潜艇之一;然而由于日本海自的潜艇高替换率政策,服役满16年的本级艇陆续在1990年代末期退出第一线。7 |0 I! u5 s" ?9 C) i: c; W
3 o; L+ V1 V( Z1996年8月1日,首艇“汐潮”号转为特务/训练潜艇(ATSS),编号改为ATSS-8006,于1999年除役;SS-574于1997年8月1日转为特务/训练潜艇,编号改为ATSS-8007,于2000年除役。SS-575于1999年3月10日转为特务/训练潜艇,编号改为ATSS-8008,2000年3月9日ATSS舰种废除,以训练潜艇(TSS)取代,故编号改为TSS-3602,于2001年除役。第四艘SS-576于2001年3月29日转为训练艇,编号改为TSS-3603。
$ b% r7 ~. s1 A8 h6 J" e$ ]1 G2 A) J# c+ ~6 i
汐潮级SS-578“滨潮”号于2003年3月4日转为训练艇,编号改为TSS-3604,2006年3月9日除役,其训练艇位置则由姊妹舰“雪潮”号(舷号改为TSS-3605)取代,“雪潮”号后被转为训练艇的春潮级首艇SS-583“春潮”号取代于2008年2月20日除役,至此汐潮级完全退出日本海自的序列。未曾转为训练艇的四艘汐潮级(SS-577、579、580、582)则是直接除役,其中SS-579“秋潮”号在除役后被陈列于日本吴市的海上自卫队吴史料馆,该馆于2007年起正式启用。8 X, I' z" ]: M
( h1 O& z" i; ^( L( Z0 ^) P* C+ Q* ~. a: @
汐潮级比涡潮级的尺寸大,以后期型涡潮级为基础艇体延长4米,为76米,而艇宽和吃水仍为9.9米和7.4米;标准排水量也增至2200吨(前4艘)和2250吨(后6艘),水下排水量大约2450吨;耐压壳体前四艘仍使用NS63型钢制造,后六艘则改用NS80型钢,所以最大实用的潜航深度来到275米,极限深度超过了300米,比涡潮级增加100米,从而提高了隐蔽性。汐潮级艇内总布置格局不变,仍为5个耐压舱,但中部大直径耐压艇体的长度增长,使蓄电池舱的长度也相应增长。
3 ^- E+ x. R$ [( d5 h: R. ~
) ~& N* s% z. r0 q8 r, I+ b动力系统( U7 b9 W$ l: t
9 l$ V; {; ~* J% @6 D: U3 k汐潮级潜艇基本沿用涡潮级的轮机系统,主机跟跟涡潮级一样,由川崎重工与德国合作,为两台MAN V8V24/30MATL柴油机,可输出3400轴马力,搭配两台川崎制发电机,水下推进则依靠一台富士制造的7200轴马力推进电动机,推进器为单轴五叶片螺旋桨,水面速度12节,水下航速有提高,最高速度大于20节;蓄电池舱的增长,使电池容量约增加1/3左右,因此水下续航力比涡潮级也增加约1/3;水下排水量的增加使汐潮级多装了100多吨舷间燃油,从而提高了通气管航行的续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远洋潜艇。汐潮级拥有先进的自动操舵系统,而后六艘改良型还换装经过改良的航行控制系统。( d+ D7 _2 e, g. c# E( h- I
' Y% i- }; f0 r武器装备1 o- a0 c: z1 f( k. I
- \ J q* @4 u+ s6 s# j' L L汐潮级潜艇武装方面,总共能携带18枚鱼雷,高于涡潮级的16枚,由于艇体尺寸较大,汐潮级的6具533毫米HU-603鱼雷发射管布置于艇首十分之一处的两舷“肩部”,每侧3具,而不是像涡潮级那样位于艇舯部。汐潮级前四艘最初仅配备美制MK-37C或日本自制的89式鱼雷,后六艘改良型则增加了使用美制“鱼叉”AGM-84反舰导弹的能力,提高了打击威力,尔后前四艘陆续回厂翻修时也追加了此一能力。89式鱼雷堪称MK48鱼雷早期型的日本版,研发阶段时编号为GRX-2,1989年正式服役时才正式命名为89式,直径533毫米,重1.579吨,导引方式为线导加主/被动声呐寻标,最大攻击深度900m,最大射程约50公里,以最大航速55节则可航行约38公里。
* L4 C7 B5 p. R9 E5 ~+ l. F/ l7 ^3 Z9 \3 v
汐潮级还首次装备了干扰敌方声呐的气幕弹发射装置,发射后,其装载的化学药剂与海水作用,产生大量气泡以掩护本艇,提高了规避能力。8 q8 {6 O, N4 P4 {/ t
; i: z/ U5 @3 \) F7 }5 R4 a. `
最后一张图片是SS—590“亲潮”号!!!7 i& n$ A* X+ u, }6 W
3 c& z/ `' Z* r! F P# _
6 X: J8 {$ V: A
# _, I" t a3 L- l0 T

+ @: j- ~* g; n! Y) _$ o2 x |
|